(Lovinggreen撰稿人:Grace)按照广东建立GDP公报制度以来第一次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1个地级以上市中,汕尾、深圳、珠海、汕头、湛江、广州、中山等7个市的单位GDP能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汕尾最低,达到0.57万吨标准煤/万元;9个市的单位GDP能耗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市的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就总体而言,珠三角各市的单位能耗水平相对较低,东西两翼次之,山区各市的单位能耗水平相对较高。
也就可以这么理解:山区能源效率最低。
那么,平局而言,一个新的改良工艺为山区提高的能效幅度就大概比在珠三角要大得多(但因为GDP公报说的是单位能耗,所以单就某一个改良工艺来说,它能够带给山区的也
未必能多于珠三角);同样的道理,在山区推行环保政策而收到的改善幅度也大概比在珠三角大得多。
我们知道:改造一套老房子——把各个墙壁漏洞都补上(隔绝空气泄漏),把可能裸露的电线也换成新的(避免电流浪费)——比起重新装修一套高级写字楼来说,不仅费用低得多,而且能够节约的能量也多得多。
从上不难得出一个共识:在能够决定某个措施应用在A地比应用在B地效果更好的时候,就应该应用在A地,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而其实我们看得到的现状是:许多环保已经做得很好的环节被投入了更多的钱去追求有限的改善,而另一些只需要投入较少资金就有很大收效的环节却被把关设限,从而造成了相对意义上的更大浪费。
不可否认,广东的GDP几乎是珠三角撑起来的,但是,环境是共有的,因此,珠三角政府其实应该为山区各市做点什么。正如珠三角各市都有一个或几个绿肺一样,珠三角各市可以帮助山区各市成为广东的绿肺。未雨绸缪,而不要等到山区各市污染也高起来的时候再采取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