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低碳领域的政策、技术和资本推动力,以此实现一个人口大国在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碳交易作为节能减排的创新机制之一,既能为我国经济繁荣带来新的资金和活力,也为我国在低碳热潮下到来的碳金融时代争取一定的话语权提供保障。
顺应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虽然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并不需要承担温室气体的强制减排任务,中国的企业也不承担强制减排的义务,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毕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其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建设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也成为中短期内各国维护自身生态环境,适应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由之路。
加强在世界碳市场的话语权。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可提供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占到世界总需求的50%以上,截至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获签发核证减排量(CER)数量超过4亿吨,是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最大的卖方。然而,尴尬的是,由于缺乏碳交易市场及体系,主要国际买家不得不到欧洲BlueNext市场及美国证券交易所上交易,使得中国对碳交易的价格完全没有话语权。而没有话语权的结果,也一再地延误着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出现。中国作为全球“卖碳”大国,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项目数量世界排名第一。
但是由于缺乏国内碳交易市场及体系,缺乏相应的规则和制度,项目经常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质疑乃至否定。例如在2009年,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委员会(EB)拒绝注册中国提出的10个风电项目,原因是这些项目与清洁发展机制在12月初新增的标准缺乏一致性,又如,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第55次会议(以下简称“EB55”)上,
22个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注册遭执行理事会(EB)拒绝,其中20个来自中国。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建立碳交易市场,不仅有利于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还将增强中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实现碳减排目标。中国设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到2015年使全国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下降17%。对于国家而言,在“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减排主要通过政策、法律手段执行,虽然执行力度很强,但是综合成本较高。碳交易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得减排的成本最低化。实行碳排放交易,能够运用市场机制以较低成本实现。
中国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式,既实现发展目标,也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中国政府除了运用行政、法律、技术方式外,也在探讨用市场的方法实现目标。截止目前,已在5个省8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在试点过程中,碳交易也是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已在5个城市开展碳交易试点,现在正在制定相应的碳交易方案。中国正与欧盟等已开展碳交易的国家进行交流,争取在五年内探索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制度,争取在利用市场手段实现低碳发展方面取得进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