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迈入2010年,缺工的新闻不绝于耳,生产加工型企业似乎陷入一个困境:订单多到没人做。与之对应的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群群头发“爆炸”型外加五颜六色的“九零后”小青年结伴在工厂门口打听招工信息——每家工厂大概花个不到十分钟,随即动身走向另一家工厂。他们的目的是:打探出哪个工业区的哪家工厂待遇最好、工作最轻松,然后进去“试一下”——做个一年半载,再找下一家工厂“试一下”。
由于招工门槛低,这种“九零后”现象在制造业里比比皆是:刚踏入社会的年青人渴望没有约束、渴望更多假期、要求更高的报酬,他们喜欢娱乐、结交朋友、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并且时时都在努力表现自我;他们没有存钱习惯、也不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在他们眼中,与其耗费时间去工作挣钱,不如花时间去找份好工作,所以,在开往各个经济发达城市的汽车和火车上,常常见得到他们的身影。而工作多年(或者已经成家)的员工不同,他们背负着养家的责任;虽然也渴望假期和高薪酬,但他们更加清楚:越多的加班,才意味着越高的工资;他们虽然也跳槽,但往往只是在工厂效益低的时候。所以,在如今缺工的大环境下,为了吸引更多前者、同时尽可能留住后者,用人单位在许多方面摇摆不定,例如加班,少了怕后者离开,多了怕前者流失;在管理上,用人单位同样面临困境,因为他们再也无法用同一套标准去约束所有的员工——当下的管理,必须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
就是在像这样的一些困境中,企业社会责任被重视起来、被提升到行业乃至国家和世界的层面——“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并且,它也被带到普通百姓的面前。不过,论证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或者“如何让企业更富于社会责任”等不是本书的讨论话题;而如何识别并核实企业是否遵从当地法规和社会道德以及更严格的客户标准——换言之,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核——这才是本书要讨论的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审核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有许多企业面临来自一些激进机构的监督和审核。如今,在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更是包含有零售商及品牌商的社会责任部门、公证行(特指审核公司)、非政府组织、政府、贸易商的客户服务部、生产商(工厂)的内审或陪审人员、咨询服务企业、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自本土,也有许多人来自海外——北美、大洋洲或欧洲。在这些组织之间,由于各自的背景不同、历史不同、所代表的团体不同、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领导人风格不同……如此种种不同,造成他们对于我国生产加工行业的认识、对企业社会责任审核的理解和审核时所持有的态度等等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也因为如此,他们所倡导或遵守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才会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或解释,从而也使得彼此的审核报告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差异;也因为如此,才使得企业社会责任审核这个行业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充满了机会。
……
|